Feeds:
Posts
Comments

Posts Tagged ‘US’

没啥别没车

(提示:这组名为《大选年的美国》的文章,是我在2008年报道美国总统竞选和金融危机而撰写的散文,目前美国中期选举临近,拿出来重温。)

在华盛顿采访的这些日子里,其实不住在华盛顿,而是搬到挨在它边上的另一个州——维吉尼亚(Virginia),从那里乘地铁到市中心的美国政府机关重地,也就40分钟左右。

华盛顿和周边市镇的公共交通还是比较发达的,和之前在俄亥俄州没有车就寸步难移的状况相比有天壤之别。但是这只是几个主要的美国城市的情况,不发达的公交系统已经使汽车变成了美国人的生活必需品。

我还记得住在俄亥俄州雅典县的丽安。38岁的她,失业已经有大半年了,是个单亲妈妈,和三个孩子住在集装箱改装成的房子里,每个月到福利中心领200多美元的粮食兑换卷。但她说,即使再穷,即使交不上暖气费,也不能把车卖掉。

“接送孩子上学、去福利中心、上市集买菜等,都少不了车。要是没有车,连工作都找不着的。但是油价今年来涨了太多,只能尽量少开车。”她的情况在当地很普遍,所以福利中心也很周到地考虑到并安排了每个月100美元的汽油补贴,给这些拥有汽车的贫困家庭。 (more…)

Read Full Post »

(提示:这组名为《大选年的美国》的文章,是我在2008年报道美国总统竞选期间撰写的散文,目前美国中期选举临近,拿出来重温。)

火鸡在美式英文的通俗语境里,还另有含义——指愚蠢的、失误的。

这周四将会是我第一次在美国过感恩节。一向只知道火鸡和感恩节形影不离,却不知道火鸡一词在美式英文的通俗语境里,还另有含义——指愚蠢的、失误的。

这还得感谢《华盛顿邮报》的一篇经济评论,在感恩节前献上“火鸡大餐”点评——基本上把2008年9月底宣布破产的雷曼兄弟、执行救市计划一改再改的美国财长保尔森、年初拒绝微软收购而近日辞去雅虎CEO一职的杨致远等人马,数落了一翻。

今年的“火鸡”特别多,多得篇幅有限的评论文章,只能对一些榜上有名的公司和人物一笔带过。

随着经济危机的恶化和蔓延,不必等到另一个有吃火鸡传统的圣诞节,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火鸡”上桌。谁又说得准花旗之后,下一个是谁呢? (more…)

Read Full Post »

同一条船上

(提示:这组名为《大选年的美国》的文章,是我在2008年报道美国总统竞选期间撰写的散文,目前美国中期选举临近,拿出来重温。)

好久没有过星期天的感觉了——我的定义是完全的享受慵懒,11点才开始吃早午餐,耗上两个多小时慢慢嚼,一边翻阅报纸,一边叼根烟。

上周日突然起了一个念头,倒不如换个方式,过一过美国“好公民”的星期天——赶早做礼拜去,虽然我不是信徒。

为了这事还提前做了功课,上网搜查华盛顿市内有历史背景的教堂:哪一间是天主教的、哪一家是新教的、哪里曾经举办过肯尼迪的葬礼、哪里是教皇保罗二世拜访过的、哪个国会山的教堂是美国总统和议员们出入的…..

最后的决定性因素却是做礼拜的时间。7点钟,太早了,没有信念支撑是起不来的。我原本已经比较实际地挑了8.30的场,但是闹钟轰炸下还是没有足够的动力起床;最终——连11点的那场都迟到了。 (more…)

Read Full Post »

步兵的骄傲

(提示:这组名为《大选年的美国》的文章,是我在2008年报道美国总统竞选期间撰写的散文,目前美国中期选举临近,拿出来重温。)

“ 俐,

我即将要前往格兰特公园向聚集在那里的群众发表演讲,但是在到那里之前,我想先给你写封信。

我们刚刚成功地创造了历史…..在这个竞选的过程中,你每一天都在书写着历史;你每天挨家挨户地敲门拜访、奉献捐款、告诉你的家人、朋友和邻居们为什么你相信是时候迎来变革…..我要对你说,现在发生的一切,是因为有你。

谢谢,

巴拉克 (奥巴马) ”

当我还挤在芝加哥格兰特公园20万人海中,聆听奥巴马发表成功竞选美国总统一职的演讲时,以上那封看似非常私密的信,已经悄悄地发到我的电子邮箱里。 (more…)

Read Full Post »

总统是黑人

(提示:这组名为《大选年的美国》的文章,是我在2008年报道美国总统竞选期间撰写的散文,目前美国中期选举临近,拿出来重温。)

奥巴马在竞选美国总统期间出席一个在俄亥俄州举办的群众大会。

“The president is black!”一个黑人女郎,甜丝丝地对一位正在站岗的黑人警察说。

她刚从奥巴马的竞选胜利集会走出来,嘴一直笑得合拢不起来,遇到陌路的同族人时,忍不住要分享她的喜悦。

当时是2008年11月5日凌晨,一波波的人群在芝加哥市中心的街头游荡着,一批批的警察散落在各个路口维持秩序。

片刻前,这些把整条主道都堵上了的人潮,在格兰特公园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美国迎来了第一位黑人总统;而他们都在现场亲耳听到了奥巴马的竞选胜利演讲。情绪还处于亢奋状态的一些支持者,在散会后,走上了街头欢庆。 (more…)

Read Full Post »

佩林的粉丝

(提示:这组名为《大选年的美国》的文章,是我在2008年报道美国总统竞选期间撰写的散文,目前美国中期选举临近,拿出来重温。)

美国共和党支持者于08年10月末出席竞选群众大会。

为了有时间打工养育儿女、打理家务和照料孩子,哈莉和比她小一岁的丈夫都选择了home schooling(美国教育部应许高中生在家自修考取文凭)。

但是生活再忙碌,她还是每周抽空数小时当自愿者,替共和党的总统竞选人拉票。

“我才十七岁,还不能投票,但是我非常想为萨拉.佩林做点什么。”哈莉说。

能碰上哈莉也是起源于共和党副总统竞选人佩林。后者的巡回竞选演讲来到哈莉家乡附近的一个小城镇——Chillicothe。哈莉于是拉了丈夫、抱着个把月大的女儿、拖上65岁的奶奶,开了数十公里路的车,提前三个小时抵达集会现场的露天广场。 (more…)

Read Full Post »

(提示:这组名为《大选年的美国》的文章,是我在2008年报道美国总统竞选期间撰写的散文,目前美国中期选举临近,拿出来重温。)

坐落在郊外的Glouster小镇,只有一条大约800米长的主街道,路的两旁都是两三层楼高的商店——银行、酒店、餐厅、百货等,看上去应有尽有。

“为什么都没开门呢?今天不是星期天啊?难道在美国,万圣节也是公共假期吗?”我一边透过车窗拍摄着俄亥俄州的郊区景色,一边采访正在开车的杰克,他是雅典县的就业和家庭服务局局长。

“关门大吉了。附近居民没钱消费了,没有生意,就做不下去了。”杰克把车子往路侧靠拢,然后停下。我这才把视线从录像机的小小显示屏幕上移开,抬头把车窗外的街景看个真实。

挂着“First National Bank”(国家第一银行)招牌的双层店铺,连门窗都被拆掉了。墙上写着Hotel(酒店)的一栋楼,彩漆掉落得斑斑驳驳,大门前坐着一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的中年男人。有好几家店面的橱窗内还带有摆设,但是玻璃窗的灰尘太厚了,看不清楚。

当我拿着摄像机下车,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记录这个街景时,一个迎面走过来的小男孩,劈头就问了我一句:“你是记者吗?”没等我回答又走开了。 (more…)

Read Full Post »

(提示:这组名为《大选年的美国》的文章,是我在2008年报道美国总统竞选期间撰写的散文,目前美国中期选举临近,拿出来重温。)

赵文笙说话的语速飞快,魄力十足,说中文时字句间偶尔夹杂着一些英文词汇。

采访过程中,他的手机和办公室座机响了无数次。一会儿是某市议员竞选助理来电,希望安排到纽约曼哈顿唐人街拜票;一会儿是某媒体的采访要求;一会儿听他破口大骂,说大选投票日没剩几天了,怎么连海报都还没搞定;一会儿又听到他拒绝将自己的照片和名字被某政治人物用在竞选宣传广告上。

“你们报名参加今届的卡拉ok比赛了没?”突然又见他转头对几名老太太、老先生们说。

赵文笙是联成公所的董事,一个喜欢穿牛仔裤、球鞋、和颜色不对称的袜子的退休银行家。

联成公所是纽约唐人街的七大华人社团之一,这种华团对来自马来西亚的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more…)

Read Full Post »

纽约寻房记

(提示:这组名为《大选年的美国》的文章,是我在2008年报道美国总统竞选期间撰写的散文,目前美国中期选举临近,拿出来重温。)

纽约时代广场附近的街景。

“我们帮助你省钱,为了更好的生活。”美国每日平价连锁商店沃尔玛的电视广告标语,频繁地穿插在节目之间。

在经济不景的阴影下,这句标语是否更能打动人心?缩紧腰包过活,却又想保持一定生活品质的心态,我在抵达纽约的第二天就略有领悟了。

我和提前了数天抵达的同事程明霞会合后,就为了张罗价廉物美的住宿,折腾了老半天。

“今天的房价,未含税前,是199美元、明天是249美元、大后天是289美元。”随着周末的来临,这家位于纽约商业黄金地段、时代广场边上的酒店,价格犹如大盘经历牛市般地往上狂飚,而我们则因为这个高门槛,决定——撤! (more…)

Read Full Post »

(提示:这组名为《大选年的美国》的文章,是我在2008年报道美国总统竞选期间撰写的散文,目前美国中期选举临近,拿出来重温。)

在一封2008年9月8日的电邮里,来自远方阿富汗的友人奥马写道:

“今天12点45分下午,这里的警察总局遭到自杀式袭击,身穿警服的恐怖分子潜入警局,造成超过100人死亡。”

类似的坏消息在我们大约每隔两周一次的电邮沟通中,反复的出现在信件的结尾部分,仿佛这是奥马向我报平安的方式,让我知道即使坎达哈市的安全形势每况愈下,他还活着。

七年了。

当美国人于今天汇集在911废墟,纪念七年前发生的悲剧之际,远在数千里外的阿富汗人民,也在倒数美军和联盟为追讨911祸首,携枪入驻阿富汗即将踏入第七个年头,这期间武装反抗行动持续不断。

同样是七年、同样的伤痛源头、同样的不堪回首,却不一样的时过境迁。 (more…)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