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抓饭(Pilaf)在中亚各国,是一道特色佳肴,原意为有味道的米饭;不同的区域采用的食材有别,味道也会因地而异,但无论如何,佳节庆典时,中亚人家的饭桌上都少不了手抓饭。在农村乡间,遇上婚嫁或过节,同一个社区的居民们,会一起分工合作煮特大锅的手抓饭,一起分享的过程中,还可建立更融洽的社区邻里关系。在中亚的旅途上,虽然我在路边摊、小馆子、大饭店,都能吃上手抓饭,但我更喜欢到当地人的家里去吃手抓饭,那种“家”里做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嘴里吃的香,心里也倍感温暖。
阿富汗:婚宴之夜
一顿手抓饭,掀开已持续三天的婚礼庆典之最后一夜狂欢。在动荡不安的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那算是丰盛的一 顿,手抓饭配大羊肉块、羊肉丸子、馕饼、黄瓜西红柿洋葱沙拉、酸奶,还有果汁汽水,高热量饮食于晚间九点左右开饭,为的是让宾客们有能量歌舞至凌晨四、五 点。普什图族友人的亲戚结婚,让我经历了最漫长的婚礼。
到婚宴厅用餐前,我随友人先去新娘家观看出嫁仪式。新娘容貌我没见着,因她被一张带 有金线刺绣的大红布料从头覆盖到脚,但我听到她放声大哭,据友人说,哭得越凶越表示她感激父母养育之恩,依依不舍离去加入新家庭。之后来了一名穆斯林宗教 师和男女方证婚人,宗教师发问三次确认准新娘是否愿意嫁给准新郎,女生边抽泣边回答了三次“是”,这时身穿传统长袍的新郎才手握一双高跟鞋入场。女眷们此 时为新娘加一层白纱布,往她头上撒糖和盐,祝福她带着好运到新家庭并甜美富足,然后新郎亲自为新娘穿上新鞋,意味往后跟随他步伐走,这才扶起一直端坐着的 新娘,在女眷们敲着手鼓歌唱声中走出家门。
两天前的晚上,我也到过新娘家参加婚前聚会,按传统当天是女人们用散沫花叶提炼的棕红色染料,互相在手背掌心上做手绘图案,但当晚女人们大多喝茶闲聊,偶尔敲敲鼓唱唱歌,倒有点像是低调、最后的单身派对,并且闹通宵。男士们则借用边上邻居的房子欢 聚。第二天,近亲好友再次汇聚帮忙打点婚前最后的准备,尤其是装扮美容等事项。而最后一晚,则租用当地两层高的婚宴礼堂雇厨师设千人宴,底层属男宾宴厅, 楼上是女性专区。
用餐时大家盘腿坐在地上,一排排宾客面对面中间隔着一条条油布,其上有食物饮料,数人共享一盘饭一盆肉,直接用手抓饭和撕 扯肉块往嘴里送,这也是中文称这道食物为手抓饭的含义。坐在我边上有一名会说英语的护士,她在一家国际人道援助组织创建的医院工作,属经济自立新女性。二 十来岁的她说:“我家人常劝我把工作辞掉,催我结婚。但在族人中,我算是幸运的,有机会接受教育和专业培训,我不想浪费技能,我希望嫁给一个愿意让我婚后 继续工作的丈夫。”
坎大哈的医疗行业面临很矛盾的性别倾斜。当地保守文化不认可女性就业,特保守派的甚至不让女生上学。普什图族普遍依循 purdah(直译为布帘)传统,非血缘关系的男女不得见面,女人们上街会穿从头盖到脚的长袍,每户人家的房子内院属女眷生活区,非亲戚男宾不得入内。但 当女人们生病时,去医院看病不得不掀起布帘,所以当地人又希望能有女性医生护士,但即便医院想花高薪雇用女性也很难,因为缺乏有资历的人选。
婚宴上用餐完毕后,收起餐具卷起油布,宴厅变成宽敞的歌舞厅。楼下男宾宴厅有乐手现场演奏传统音乐助兴,通过音箱插线将楼下的音乐传送至女性专区。在没有男 人的境地里,女人们尽情各展姿色,有的每隔数小时换一套新装,大多化浓妆穿戴大量金首饰。除了穿布满刺绣、钉着闪亮珠片的传统长衣裙配宽松长裤,也有人抄袭她们钟爱的印度宝莱坞影片里女主的装扮,但阿富汗女人们将原本露出部分腰背肌肤的印度女服纱丽(Sari),通过不同的方式缠绑四尺长的下身布料,掩盖了肚脐眼和背脊,但还是光着臂膀。起舞的大多属于年轻少女,显然她们觉得楼下传来的传统音乐太土气不带劲,研究一番后终于成功拔掉相连的电线,转接一个磁 带播放机,将场子化身为宝莱坞音乐之夜,她们模仿影片里撩人性感、动感十足的舞姿,跳得兴高采烈。年长的女人们大多只是坐在聊天和照顾孩子。
场内没DJ也没主持人搞气氛,渐渐大家舞累了出现冷场,好不容易熬到凌晨两点左右,才等来另一个高潮。新娘换上一袭西式白色婚纱,走到宴厅前的舞台上,随后 身穿类似燕尾服的新郎和十来个兄弟好友,在鼓声歌唱中来到女性专区。新郎新娘并列坐在舞台进行Aina仪式,这名称意思为镜子,古时这环节是男女双方通过 镜子第一次见到终生伴侣的面容,现今只是按传统做个样子。之后新郎新娘互喂一种叫Maaleda的甜品并交杯喝果汁。接着兄弟团跳Attan传统群舞,他们围个圈,跟着传统音乐节奏顺时钟踏步,豪迈地甩动双手,时而高举过头,时而齐肩摆弄,在某个音节上,大家整齐地高抬一脚原地转。群舞完结后,女眷长者们 给兄弟团里未婚的撒糖果,而大多糖果集中洒向我的友人卡利尔。
二十七岁的卡利尔家世好、长得俊俏、在国际组织工作,按理说要找老婆很容易, 但他却很苦恼。“家人说今年底前,如我不选出自己的结婚对象,他们将替我做决定。”源自普什图族一声望显赫的门户,按传统他可选范围只限于同宗族亲戚,而 且必须来自某个地区。“我印象里同辈分的女性亲戚没几个,最后一次见面都是十多年前还是小孩时,她们现在长得如何,品德如何,我只能靠亲戚间口传做判 断。”自由恋爱在他的文化里是一种奢侈,结婚牵扯着千丝万缕的家族利害和社会关系。当地不论男女都在婚姻大事上不由自主。
(后记:当年单身的卡利尔,现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他非常享受天伦之乐,他觉得生活在动荡的坎大哈,家庭幸福是乱世中最大的慰藉)
乌兹别克斯坦:开斋饭香
七十三岁的奥左妲天未亮就在厨房里忙碌,剥洋葱、切胡萝卜丝、剁羊肉块、淘米浸泡,她的女儿费罗莎当下手。厨房一角电视机播放着俄语配音的韩剧,敞开的窗户传来临近清真寺以阿拉伯语诵念的宣礼词,两母女低声用乌兹别克语交谈,而我这帮不上忙的闲人,盘腿坐在电视旁,喝着加入果酱的红茶,享受着在异乡“借来”的家庭幸福感。
这天迎来开斋节,穆斯林人家欢庆斋戒月(按教义从日出至日落不饮不食)圆满结束。二十四小时前,我跟这户人家还是陌路人,是奥左妲老奶奶像捡孤儿般地把我带回家。我们只是碰巧坐上同一辆开往乌国首都塔什干的长途车,老奶奶探亲后返家,我是路上染病的孤身旅人,当她得知发烧腹疼的我,电话联系塔什干旅馆被告知没床位,老奶奶就一句话:“来我家住,免费。”
我在她家被窝里一觉醒来,就见老奶奶忙着张罗开斋节的“团圆饭”,等待其他子女儿孙过来用午餐。老奶奶翻炒着大锅说那是Pilaf,原文意味着有味道的米饭,但中文译为手抓饭,从中国新疆到各个斯坦国乃至土耳其,虽做法味道各异,是当地人佳节庆宴不可缺的特色菜。中亚旅途中我在路边摊、小馆子、大饭店,都能吃上手抓饭;但居家式的味道就是不一样,嘴里吃的香,心里也倍感温暖。
老奶奶跟幺女和女婿外孙同住,两室一厅公寓坐落在典型苏联时期盖建的小区。塔什干建城有两千年历史,从古波斯系的粟特文明(Sogdiana),后被伊斯兰文明熏陶,它曾是古丝路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但现今塔什干没古迹可言,1966年一场大地震,让这座城市从废墟中按苏俄城市化大蓝图重建,市中心笔直宽大的街道和广场,围绕着方块状行政和商业楼,从中央辐射开来的街道同样规整,夹道是有纪律没设计的4至9层高民居楼房小区。虽少了中亚风情古建筑群,但这现代化通地铁的大都会不冷漠,乌国人热情好客依旧。
开斋节当天,老奶奶像对其他孙子般给我分派节日糖果;饭桌上没大鱼大肉,除干果水果甜点馕饼,就只有一道主菜——手抓饭,但那是满桌的温情。我从字典上学来的俄语词不达意,但老奶奶一家人耐性倾听,加上神情动作辅助,互相表达言语外的心意。饭桌上我意外了解到,乌国虽有90%人口是穆斯林,但本该连续庆祝三天的开斋节,在当地只有一天是官方假期。而老奶奶数名子女当天不休假,利用午休时间匆匆来聚餐后回去上班。
乌国1991年独立以来,政府对宗教保持谨慎态度,虽比苏联时期放宽,比如恢复一些传统宗教节庆。曾有反政府团体以宗教之名起义,1999年塔什干发生一系列爆炸案,政府将之归罪于狂热穆斯林,并对宗教活动进行打压监控,至今许多乌国人避免在外表现得过于虔诚,以防引来猜疑。相比开斋节,乌国每年3月21日庆祝的Nowruz(新年)更有欢愉气氛。那是源自古波斯文化,原为最早的一神教琐罗亚斯德(Zoroastrian)的祭祀日,为迎接春天降临大地苏醒的新年。现今不仅发源地伊朗,其他“斯坦国”也承续了这传统,虽然当年塔利班统治阿富汗时,曾以不符伊斯兰教义为由禁止人民欢庆Nowruz。今日在乌国,那是13天不带宗教含义的春节,家家户户烹调各种传统美食(少不了手抓饭),互串门子享受春游,也是举办婚礼的最佳季节。那期间到乌国,一定要想办法混进当地人家做客,去感受真正的民情风俗。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