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Posts
Comments

Archive for December, 2012

手抓饭(Pilaf)在中亚各国,是一道特色佳肴,原意为有味道的米饭;不同的区域采用的食材有别,味道也会因地而异,但无论如何,佳节庆典时,中亚人家的饭桌上都少不了手抓饭。在农村乡间,遇上婚嫁或过节,同一个社区的居民们,会一起分工合作煮特大锅的手抓饭,一起分享的过程中,还可建立更融洽的社区邻里关系。在中亚的旅途上,虽然我在路边摊、小馆子、大饭店,都能吃上手抓饭,但我更喜欢到当地人的家里去吃手抓饭,那种“家”里做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嘴里吃的香,心里也倍感温暖。

阿富汗:婚宴之夜

阿富汗山区村民为一场婚礼,集体做手抓饭宴客。

阿富汗山区村民为一场婚礼,集体做手抓饭宴客。(注:阿富汗的婚礼,尤其是女宾聚集庆祝的空间,不让外人拍照)

一顿手抓饭,掀开已持续三天的婚礼庆典之最后一夜狂欢。在动荡不安的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那算是丰盛的一 顿,手抓饭配大羊肉块、羊肉丸子、馕饼、黄瓜西红柿洋葱沙拉、酸奶,还有果汁汽水,高热量饮食于晚间九点左右开饭,为的是让宾客们有能量歌舞至凌晨四、五 点。普什图族友人的亲戚结婚,让我经历了最漫长的婚礼。

到婚宴厅用餐前,我随友人先去新娘家观看出嫁仪式。新娘容貌我没见着,因她被一张带 有金线刺绣的大红布料从头覆盖到脚,但我听到她放声大哭,据友人说,哭得越凶越表示她感激父母养育之恩,依依不舍离去加入新家庭。之后来了一名穆斯林宗教 师和男女方证婚人,宗教师发问三次确认准新娘是否愿意嫁给准新郎,女生边抽泣边回答了三次“是”,这时身穿传统长袍的新郎才手握一双高跟鞋入场。女眷们此 时为新娘加一层白纱布,往她头上撒糖和盐,祝福她带着好运到新家庭并甜美富足,然后新郎亲自为新娘穿上新鞋,意味往后跟随他步伐走,这才扶起一直端坐着的 新娘,在女眷们敲着手鼓歌唱声中走出家门。

两天前的晚上,我也到过新娘家参加婚前聚会,按传统当天是女人们用散沫花叶提炼的棕红色染料,互相在手背掌心上做手绘图案,但当晚女人们大多喝茶闲聊,偶尔敲敲鼓唱唱歌,倒有点像是低调、最后的单身派对,并且闹通宵。男士们则借用边上邻居的房子欢 聚。第二天,近亲好友再次汇聚帮忙打点婚前最后的准备,尤其是装扮美容等事项。而最后一晚,则租用当地两层高的婚宴礼堂雇厨师设千人宴,底层属男宾宴厅, 楼上是女性专区。 (more…)

Read Full Post »

丝绸之路上,喝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源:友情提供,Agustinus Wibowo)

丝绸之路上,喝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源:友情提供,Agustinus Wibowo)

吃吃喝喝不单纯是一种感官体验,通过这一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可透视一片土地和居住在其上的民族之灵魂,饮食习惯也记录着一个社会的结构和文化变迁,带有历史印记。循着丝绸之路的轨迹游走中亚各国,会发现很多地方有着极其相似的饮食,而一些本不属于当地原产的东西,比如 茶和大米,如今已成为当地饮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仅是物种流通的结果,也是文化交汇的体现。

旅行时,我喜欢混到当地人的饭桌上去,对我而言,饮食真正的味道不在舌尖,而在于跟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一起进食,从而碰撞出文化交流的火花。我在中亚旅途中,曾日复一日地喝着茶、吃着拉面、咀嚼着手抓饭,透过它们去理解当地的生活百态。在发展浪潮的 冲击下,人们憧憬、挣扎、奋斗、彷徨、乐观、悲观……各种交缠不清的生活味道,与这几样最寻常的饮食一起深深锁入我的记忆。

阿富汗:茶屋驿站

“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一阿富汗大叔看我轮廓,听我声线,觉得应该是女的。但见我穿着男式上衣配工人裤,头缠一块迷彩方巾但露出一小截短发,禁不住感到疑惑。在中亚一些偏远地区游走时,我中性化的装扮常引发问号,因当地人习惯以服饰判断一个人的性别。但在阿富汗中部山区巴米扬的一家茶馆,那位大叔之所以提问,不仅为了外形,还因为我大喇喇坐在男性用餐空间里。

阿富汗的餐厅划分男女进食空间,女性专区有布帘或板墙间隔,如果一家子有男有女前来则另有包厢。当地小饭馆也称为茶馆(直译自波斯语chai-khana),这里菜单选项有限,但便宜且分量足。茶馆是老百姓喝茶聊天的场所,有时也附带“客栈”功能,尤其是在山区乡间,赶路的货车司机、商旅、过客等,只需掏饮食费,晚间就可免费打地铺睡觉。这跟古丝路的驿站很相似,而阿富汗穷乡僻壤的崎岖山路上,路况似乎也没随时间推进改善,土泥路依旧颠簸难行,而且还有地雷隐患;古时候有强盗埋伏打劫商旅,现今则是武装份子出没劫持人质,换取赎金或作为游击战的谈判筹码。在充满危机的道上,一家家茶屋犹如避风港,供人温饱歇息,也是信息互换站,为前方探路做准备。 (more…)

Read Full Post »

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内的陈列室有许多老照片。

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内的陈列室有许多老照片。

红色旅游基地

丹东市中心北面有一座英华山,一条笔直的石台阶共有三百多级通往山顶,我气喘吁吁地来到顶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达53米的“抗美援朝纪念塔”。这座山丘曾是该战争中国志愿军的指挥所遗址,现今盖了一所三层楼高的纪念馆,免费开放给公众参观。据资料介绍设馆宗旨为:“反映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败美国侵略者的英雄业绩,歌颂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我前去参观的当天雨势不小,但人潮不减,有的大队跟着讲解员,按历史时间轴游览各个陈列室,听着语调激情高昂的女声,为每幅战役地图、黑白照片、油画、军事书信、武器、塑像等加以注解,叙述中国志愿军和朝鲜军站在同一阵线上,抵御以美国主导的联合国盟军和韩国军,援助朝鲜的同时,也防止敌人往中国边陲的鸭绿江推进,实现了保家卫国目标。馆内墙上也挂满了解说牌,经常出现的字眼包括“歼灭”敌军多少人、“粉碎”帝国主义的各种阴谋、“缴获”多少敌方军事器材等,最终宣告“战争胜利”,参战各方签署停战协议。但馆内资料没有强调,参战主角之一韩国,并无在协议书上签字,朝鲜半岛在那之后,依旧维持二战结束时定下的,北纬38度(三八线)军事界线分裂为两国,地缘政治冲突暗流延续至今。

一场战争有多种视角,就连名称在各国也按各自的立场定位而异。中方称之为抗美援朝战争,虽然协助韩国的联合国盟军有来自21个国度的军队,但八成军力源自美国,而当年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视那为美国资本主义帝国的扩张。韩国普遍称它为625战争,指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越过三八线入侵而引爆战争,韩军进而借助国际力量自卫保国。朝鲜则称之为解放祖国战争,为统一朝鲜半岛驱逐外来势力而战。美国则高举正义牌,掀起了扮演“国际警察”的概念,并将联合国推至前锋为多边协商行动平台,但现今有者称之为被遗忘的战争,认为当中的教训和无数伤残老兵福利没有获得应有的历史地位。 (more…)

Read Full Post »

中国游客站在丹东的鸭绿江畔,穿上租来的朝鲜传统服,以鸭绿江断桥和对岸的朝鲜为背景,拍照留念。

中国游客在丹东鸭绿江畔,穿上租来的朝鲜传统服,以鸭绿江断桥和对岸的朝鲜为背景,拍照留念。

这一岸,入夜后灯红酒绿;那一岸,被黑夜吞噬。两岸相隔不到一公里之遥,鸭绿江为分界线;这一岸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那一岸是朝鲜的工业城市新义州。一道中朝友谊桥横跨河面,桥梁上的装饰彩灯时不时转换颜色——红、黄、蓝、绿;夜色犹如一块乌黑画布,闪烁彩灯是颜料,勾画出铁桥锯齿形的骨架子,从热闹的这一段,笔直地伸展至对岸的黑洞,然后彩灯桥忽地消失了。

夜间漫步于鸭绿江畔,特能感觉到一河两岸之间的强烈对比。我身处丹东这一岸,一栋栋高楼大厦披着炫目的霓虹灯,街道上车水马龙,江边的卡拉ok和舞厅传来音乐,西式咖啡厅客满如云,路边烧烤摊冒着星火浓烟,天气暖和时人们喜欢坐在户外享用夜宵,吃着烧烤串喝着酒高谈阔论。河堤边多个广场上,这一端,年轻人带着手提音响,播放电子乐,跳起了街舞;那一端,年长的当地居民,随着民谣旋律,练习民族舞蹈;另一端,汇聚了一群萨士风爱好者,哔哔叭叭地吹奏着。长长的江畔边,有情侣们手牵手晃悠着谈情说爱,也有一家大小晚饭后出来散步,还有游客们,拿着各种型号的数码相机扑捉丹东夜景。但对岸,漆黑寂静,丹东仿佛处在繁华世界的尽头边缘,过了这文明的最后一站,即将坠入至神秘黑洞,深不可测,摸不着底细;但那片黑暗大地,却像是无声胜有声似地,呼唤诱惑着人们前去探秘。

夜晚的鸭绿江畔,中朝友谊桥亮着彩灯,从繁华的丹东延伸至漆黑一片的朝鲜新义州。

夜晚的鸭绿江畔,中朝友谊桥亮着彩灯,从繁华的丹东延伸至漆黑一片的朝鲜新义州。

“朝鲜游!朝鲜游!坐船游鸭绿江看朝鲜!”白天里,票贩子们徘徊在丹东沿江一带招揽生意,江边商业区就有好几个客船码头,每隔一小段时间就发船带游客们去欣赏江上风光,有可容纳数百人的大游艇,也有十来座的小快艇。作为中朝边境线的鸭绿江,也是一条繁忙的航线,但那些上下来回穿梭的船只没有目的地,它们只是从丹东码头出发,行驶到江中央,然后尽量往朝鲜那一岸靠拢却不靠岸,乘客们不能下船上岸,只能在船上注视着新义州。即便在大白天里,也看不清对岸的动静,彼岸是一片青葱翠绿,新义州隐蔽在一片浓密的绿带后方,但见几个烟囱超越树梢冒出头来,挣脱平伏地平线的束缚,往辽阔自由的天空伸长,喘息般地喷着一缕缕灰烟;在一片树木灌丛间,露出几栋低矮建筑物,有顶着元宝状弧形屋檐、带有多扇窗户的两层白色方楼,貌似宾馆,也有灰蒙蒙的平房看似工厂,还隐约能瞥到游乐场一角,见到半个摩天轮挂在树梢上。

但彼岸的居民们仿佛躲了起来,站在这一岸鲜少看到他们的踪影,他们不轻易溜达徘徊在沿江一带,不回应这一岸对他们的窥探,不正眼回视来来往往的客船,不向前来“叩门求见”的外人挥手打招呼。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对岸那集体的沉默、无视和漠然,反倒增添了神秘光环的吸引力,让这一岸,人群前继后赴地涌向江边隔岸观望,造就了丹东独树一帜的旅游业,有点像是来一趟虚拟的朝鲜游。 (more…)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