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好久没更新博客,在此贴上几篇近来给一北京旅游杂志《旅行家》写的专栏稿和大家分享)
“铁丝网。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你首先看到的是铁丝网……这些带刺、猎食般的障碍蔓延在边境处,它们看似那么的荒谬和超现实,想防谁呢?这里是一望无际如沙漠般辽阔的雪地,见不到路,见不着人,积雪至少有两米高,要在其中迈步是不可能的。但这些如壁垒般的铁丝网,有话要对你说,要与你沟通。它们要说的是:小心!你正在跨越边界进入一个不同的境地,一个极其严肃、有次序、高度顺从的境地。学会倾听、学会谦卑、学会占用最少的空间资源。管好自己。最好沉默。最好别发问。”
上述文字摘自波兰作家雷沙德·卡普钦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的《帝国》(Imperium),一本关于游走在苏联国度瓦解前后的见闻记录。当时他正在跨越冰寒的西伯利亚,进入俄罗斯,以铁丝网借题发挥,短短数百字内,概述了该篇章即将展开的旅程之氛围,透露了接下来在路上遇到的人和事,在什么样的制度框架下碰撞发酵,为压抑冷酷的现实铺垫。
但沉默和不发问,不是卡普钦斯基的作风,多年的驻外记者经验,深入过非亚数十场战地采访,面临过死刑和致命疟疾的威胁,发问俨然是他的武器、是他的职责动力。于是,在他的“游记”里,透过一次次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通过与官员、老百姓、乃至边缘人物一次次对话问答,拼凑出一幅幅鲜活的当下社会写照。
我将他的“游记”划上引号,因为严格意义上而言,那不是休闲旅游书写。虽然有时候他会漫无目的地搭便车四处周游,随意和陌生人搭讪,但他的游与写,是经过严谨的考察、采访、重访,累积而来的旅游文学。他的文字带着浓厚报道风格之余,又充满寓言、创意、色彩丰富。曾经有一位爱书的朋友说,她不喜欢读“游记”,认为这类书籍大多风花雪月、吃喝玩乐、自我中心,要不就是各种景点介绍和攻略,那还不如直接在网上找资料,或买一本旅游指南书,或自己上路去探索。也许,类似卡普钦斯基这样,有记者背景的“游记”作家,能让她改观。
我第一次知道卡普钦斯基,是在他死去的那一日,2007年1月23日。当时我在波兰旅游,问一当地朋友,如果让他推荐一位必读的当地作家,他会想到谁?他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卡普钦斯基。”当天下午,我到卡拉科夫(Krakow)的一家二手书店,挑了英译本的《帝国》,当天晚间新闻,就听到了他逝世的消息,享年74岁。
生于当年苏联帝国下,波兰一个偏远贫穷的小角落——平斯克(Pinsk,现今已属独立的白俄罗斯,Belarus),卡普钦斯基幼时经历二战烽火磨难,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于饥寒交加中成长,多年后当他被派驻到非洲当记者时,他觉得非洲的贫困很熟悉,犹如当年的家乡般:“他们(非洲人)也是吃不饱,光着脚丫。”上学时没有课本,但少不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列宁精神,卡普钦斯基年少时加入共青团,属三好学生,高中后开始发表写作,华沙大学毕业于历史系后,被分配到国有报社工作。
幼时住在边境地带,见惯一排排铁丝网的卡普钦斯基,在他记忆中那是一条神秘的界线。他对铁丝网后方到底有什么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这也是日后促使他一次次越境去探索的源头之一,而驻外记者这个身份让他得以去实践,打开了他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思考。渐渐地,在工作中他开始采用两本记事本做记录。一本的材料用于为生计而书写的新闻报道,当年波兰还处于言论受监控的年代,国有报社有一定的规范;而另一本笔记,包含了各种可能无法发布的材料及所见所思,之后被梳理写成书。
他赖以成名的书,大多与独裁者被推翻的过程有关,比如1978年出版的《皇帝》,关于极权统治了埃塞尔比亚40多年的Haile Selassie;还有1982年出版的《王中王》,关于伊朗最后的王族和1979年伊斯兰教革命兴起背后的故事,从中带出伊朗老百姓的生活和思维。当年在卡普钦斯基的家乡,这些书籍被视为隐射反思波兰专制政治社会的现状和困局,而赢得许多读者的拥护;这些书也打破语言边界,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卡普钦斯基还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卡普钦斯基的书,含有很强的政治寓言,虽然主角表面上看来是独裁者和体制,但其精髓是民间的生活面貌。书中有景、有人、有故事、有观察反思,交织着历史、时事、和日常生活的平淡及冲突起伏,让读者在翻阅异地的同时,又思索自身所处之地的对照和关联。
能够将这么多的元素串联在游记里,记者这个职业背景是重要因素之一。这个职业除了强调不懈发问、多方印证、逻辑思考、资料梳理分析等,也给了作者一个身份,去接触当地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从最高的领导者到最底层的老百姓,进而丰富了游历的层次和多元性。当然,还要将故事说得动听。
近年来,有不少记者,尤其是那些拥有多年驻站异国经验的,书写了具备上述特质的 “游记”。他们将多年的工作体验带入到游走和书写,将部分平日难以纳入到新闻报道篇幅中的经历,换一种方式呈现,变成叫好又叫卖的书。这其中包括了美国记者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关于朝鲜老百姓生活的《无可羡慕》;还有数年前因癌症去世的意大利记者帝奇亚诺·坦尚尼(Tiziano Terzani)的《算命先生告诉我》。
通晓中文的坦尚尼(1938年-2004年),跟卡普钦斯基有不少类似之处,并互相欣赏。他们是同属一个年代的纸媒出身、对新闻本质的追求和执着相似、反战反极权、工作之余不忘游走记录。他们的文字表现手法丰富,且常带有双关寓意。在各自的国家里,书店里摆满了他们的著作,属家户喻晓的作者。
坦尚尼在亚洲当驻外记者近30年,他曾驻站的地点包括北京、香港、东京、新加坡、曼谷、新德里;见证过越战和南北越统一、红高棉下的柬埔寨、也曾被中国政府套上“从事反革命活动”的帽子被驱逐出境。他的游记著作包括《禁门:在隐秘的中国旅行》(1985)、《列宁,晚安:游走在苏联瓦解的年代》(1993),而出版于1995年的《算命先生告诉我》,也许是他最广为人知的畅销书。
一位香港算命师在1976年时预言称,坦尚尼会在1993年面临劫数,逃过一劫的方案是:那一年不能乘搭飞机。于是坦尚尼借此契机,展开了一个一年不飞行的行程计划,而是通过乘搭火车、船、汽车、甚至徒步的方式,穿越缅甸、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中国、蒙古、日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那一路上,有时候他在进行采访工作,有时候只是纯粹旅游挖掘风土人情,而故事主线,是在各地寻访不同文化传统的算命师。通过一连串文化各异的占星事迹,带入至他所经之处所面临的社会变迁、政治课题、和民族思维等。故事时而离奇荒谬,时而幽默搞笑,偶尔又道出了真知灼见,但其中却也透露了西方记者对东方固有的一些偏见和道德价值观。
若想读一读更加轻松的记者游记,不妨试试美国记者埃里克·韦纳(Eric Weiner)的《幸福的地图》,一本关于寻访各国人对幸福的认知和追求的畅销书。韦纳的文笔简约、字句精短,这也许跟他从事电台新闻的背景有关,因为电台要求书写口语化,不要有太多繁杂的复句和绕口的话语,不然听众的注意力容易走神或抓不到重心。
书中根据国都分篇章,而每一篇的标题是作者对该国“幸福观点”的结论,比如说,荷兰——幸福是在数据里;不丹——幸福是一个政策;摩尔多瓦——幸福在他处;泰国——幸福是不思考;美国——幸福在家乡。这样的书写框架,注重整体的概念性,视角指引性很强,但也恰恰因为这一点,读者少了更宽阔的探索空间,而是在事先设定的角度下,看到了该国“幸福”画面的一角。但无论如何,该书还是刻画了一些生动有趣的社会现象。
让人心振奋的游记,是那种能够描绘路途过程中所出现的人和事,在文化差异下如何碰撞擦出火花和思考,让读者看着异地社会却能产生共鸣。游记并不是旅者本身在路上吃喝拉撒的故事,更多时候,那是他人的故事,这点跟新闻书写有些雷同,这也许也是为什么,当记者们转写游记可以让人看得很过瘾。
附:在此推荐一些记者背景作家书写的“游记”
《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 (Travelling with Herodotus)
作者:雷沙德·卡普钦斯基 【波兰】
译者:乌兰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版)
原文出版年份:2004年
内容简介:
当卡普钦斯基第一次当上驻外记者,被派去遥远、一无所知的印度工作时,总编送他的一精装本《历史》,它的作者 是希罗多德,希腊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接下来的岁月里,这本书陪伴他走遍天涯海角,成为他的人生指南。他依据自己多年的亲历和希罗多德的指引,讲述了在各地两个时空交错的旅程和虚实对话。
作者:雷沙德·卡普钦斯基【波兰】
译者:胡洲贤
出版社: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版)
原文出版年份:1993年
内容简介:
这本关于在东欧和中亚等前苏联国度的游记,从卡普钦斯基的个人成长经历、生活在苏联军队和秘密警察眼皮下的情景说起。本书扑捉了苏联帝国崩溃之际,那片辽阔土地上所承载的各种文化、民族、阶层等之间的冲突与情感。他的对话对象大多是老百姓,诉说着生活在巨变前后的恐惧和希望。
《算命先生告诉我》 (Once a Fortune Teller Told Me)
作者:帝奇亚诺·坦尚尼【意大利】Tiziano Terzani
译者:陈正芬
出版社:商智文化 (2004年版)
原文出版日期:1995年
内容简介:
因算命师的一个预言,而展开了一年不飞行的路线行程,坦尚尼改而乘搭火车、船、汽车、甚至徒步,放缓节奏游走在亚洲各国,寻访一个个文化背景不一的算命师,从占星事迹串联起当地生活面貌、政治体制、社会变迁、民族思维等。
《最后的邀请》 (The End is My Beginning)
作者:帝奇亚诺·坦尚尼【意大利】Tiziano Terzani
译者:薛文瑜
出版社:台湾时周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原文出版年份:2006年
内容简介:
当其生命剩下最后的三个月,坦尚尼邀请平日难得一见的儿子相聚,走完人生旅程,这段父子最后的对话,由儿子记录整理成书。回忆录叙述了坦尚尼如何从意大利贫民窟后代变名闻遐迩的记者,展示了他的记者生涯,他见证过的近代亚洲战乱和发展史。这也许不是一本游记,但却是父子一同神游交心的记录。
《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 (From Beirut to Jerusalem)
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美国】Thomas Friedman
译者:天津编译中心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原文出版年份:1989
内容简介:
这是书写全球化经济《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早期在中东当驻站记者的经历(1979-1989)。他通晓阿拉伯语又熟悉伊斯兰文化和历史,以美籍犹太人这个身份旅居在穆斯林社会,通过工作生活触觉,刻画了中东区域的文明冲突、地缘政治、战乱历史渊源、身份危机等课题。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The Geography of Bliss)
作者:埃里克·韦纳【美国】Eric Weiner
译者:文嘉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原文出版年份:2008
内容简介:
作者的自序称,希望通过游历解答这个时代的一些迫切问题:幸福生活需要哪些必要因素?为什么有些地方比其他地方幸福?地理如何造就我们?他想通过此书展示地理环境如何塑造并定义人们。因此,也许换一个地方,也就换了一种人生。
作者:布鲁斯.查特文【英国】Bruce Chatwin
译者:杨建国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原文出版年份:1987
内容简介:
澳洲土著吟唱着一首首歌曲形成路线版图,传递着有关大地的诞生和奥妙,能够吟唱这些歌曲就意味着一份民族使命,意味着拥有一片土地的“所有权”。作者结合虚构和现实的游记书写,诉说着澳大利亚原住民失落的天堂。
作者:道格•桑德斯 【加拿大】Doug Saunder
译者:陈信宏
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
原文出版年份: 2011
内容简介:
从重庆到孟买、德黑兰、墨西哥城、巴黎、阿姆斯特丹与洛杉矶的各种社区;作者发现落脚于城市的乡村移民,执着于他们想象中的城市,并在世界各地造就了极为相似的都会空间。这些地区往往在人们视线和旅游地图外,饱受暴力和死亡、漠视与误解,但又充满了希望与活力。桑德斯曾连续三年获加拿大新闻界最高奖项。
《无可羡慕——朝鲜人的平凡生活》(Nothing to Envy)
作者:芭芭拉.德米克【美国】Barbara Demick
译者:暂无
出版社:Spiegel & Grau
原文出版年份:2010
内容简介:
洛杉矶时报驻北京站主任德米克,用15年时间追踪着6名朝鲜人,她与这些“脫北者” ——从北朝鲜逃亡至南韩或中国的人,进行长期交流对话,描绘了一幅幅朝鲜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画卷,那些作者亲自前往朝鲜现场也看不到的生活面貌,却在南韩和中国边境一个个脱北者的聚集点浮现。
《回旋镖:新第三世界之旅》 (Boomerang: Travels in the New Third World)
作者:迈克尔·刘易斯【美国】 Michael Lewis
译者:暂无
出版社:W. W. Norton & Company
原文出版年份:2011
内容简介:
金融新闻记者刘易斯,采用了半游记、半调查报导的方式,揭示一些“先进国”如冰岛、希腊、爱尔兰等,如何陷入财务危机,沦落到形同第三世界的“新穷国”。通过一些真人真事来描写经济泡沫堆积和破灭的过程,以及人们在金融危机中的生存状态。
作者:杰费里·莫尔豪斯【英国】Geoffrey Moorhouse
译者:暂无
出版社:Faber Finds
原文出版年份:1983
内容简介:
曾担任英国卫报专题主笔的莫尔豪斯,于1980年代初前往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的边疆地带,旅途中,他遇到参与抵抗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圣战士兵;跟边疆的土霸王们交流,并一起玩板球游戏;寻访走私贩毒的路线等。
《阿亚图拉恕不苟同:现代伊朗的谬误》 Ayatollah Begs To Differ: The Paradox Of Modern Iran
作者:胡曼·马伊德【美国】Hooman Majd
译者: 暂无
出版社:Penguin Books Ltd.
原文出版年份:2009
内容简介:
美籍波斯裔马伊德,其家族是现今伊朗极富威望的宗教领袖(波斯语称阿亚图拉),作为记者他经常往返家乡采访,因家庭背景,他能深入至外人难得一见的圈子里。书中反驳了一些西方对伊朗的固有刻板印象,也描写了现今伊朗充满矛盾的社会写照,观察细微尖锐,文笔幽默。
《追逐海子:迷失在中亚的帝国幽魂里》 Chasing the Sea: Lost among the ghosts empire of Central Asia
作者:汤姆·毕塞尔【美国】Tom Bissell
译者:暂无
出版社:Vintage Publishing House
原文出版年份:2004
内容简介:
美国媒体驻俄罗斯通讯员毕塞尔,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寻访日渐萎缩的咸海,探讨环境灾难和当地居民生计的挣扎之余,也结合了乌兹别克斯坦多磨的历史,从成吉思汗横扫中亚,到被苏联统治,直至独立后的变迁。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 Life on the Mississippi
作者: 马克·吐温 【美国】Mark Twain
译者:暂无
出版社:Singnet Classics(2009年版)
原文出版年份:1883
内容简介:
美国幽默反讽大师吐温的写作生涯从当上记者开始;其笔名源自年轻时在密西西比河上当舵手的日子,乃水手测量水深时喊着“马克吐温”,表示足以让渡轮安全通行。此书既是自传也是游记,以密西西比河及沿岸的城镇为背景,书写了作者亲身经历的十九世纪后半 以后的美国社会及蜕变,本书是美国乡土文学的先驱之一。
作者:罗柏•D•卡普兰【美国】Robert D. Kaplan
译者:暂无
出版社: Picador
原文出版年份:1993
内容简介:
1980年代的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第三世界,作者在前南斯拉夫各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发现种族和宗教仇恨的历史渊源深远,他预言冷战期被压抑的情绪,将在苏联瓦解后一触即发,后这一判断被印证了,1990年代巴尔干爆发了多轮流血事件,南斯拉夫也随之分解。卡普兰是《大西洋月刊》的主笔,做过战地报导,也是知名的国际关系观察家。他另有一本游记《地中海的冬天》已出版了中文译本。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