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Posts
Comments

Archive for November, 2011

曾经的渔村Moynaq,今日搁浅在沙化湖床里的渔船。

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棉花大国,虽然产量排行世界第五,却是全球第二大的棉花出口国,仅次于美国。我坐大巴从布哈拉到希瓦的路上,见到大片大片的棉花田,当时正好是秋天,丰收季节。我后来发现当棉花成熟时,就是乌国全民响应政府号召,到棉花田里去劳动的季节,为国家经济出力,人人有责。

“去X镇的短途大巴什么时候发车?我等好久了,一辆车都没有。”我问路过的当地人。

“你不用等了,今天不会有车来。大巴都被调去载人到棉花田了。”

“这么大一个汽油站,为什么只开两个加油服务台?”我乘搭的长途汽车中途需要加油,结果等了两个小时才轮上。

“人手不够,其他员工都被派到棉花田里去劳动了。”

“你是公务员?你在那里上班?办公室离这里远吗?”我在餐厅里和人瞎聊。

“最近我都在棉花田里。”

“你今天不用去上学吗?为什么不带书包?”我问旅馆老板那还在上小学的儿子。

“今天去棉花田,不用带书包。” (more…)

Read Full Post »

喀布尔城郊一片依山而建的社区,靠近巴布尔公园。

阿杜拉曼一家九口——老母,妻子和六个年龄介于5至17岁的女儿,于2002年返回喀布尔(Kabul)定居,结束了十多年在伊朗和巴基斯坦的难民营生活。国际盟军入驻阿富汗后,阿杜拉曼抱着满怀希望回流,被录取为警察,这是高危工作,但他每个月只领取大约100美金的工资。全家在外劳动的只有阿杜拉曼一人,靠那么点薪水日子过得很拘谨。

我清楚记得他家周边的景色——哪个拐弯口有小店铺,哪个交叉巷口处有一片坟墓,哪条路通往俯视这座城池的山丘……即便我反复把这条通往阿杜拉曼家的路线在脑海里复习,我心里清楚,往后无法在同一所屋子里找到他们。那是阿杜拉曼一家回国后短短3年内,住过的第7所房子,每次房租一涨就搬。

我认识他们时,他们住在城郊的平民窟,因为尚未通电房租较为便宜,但也占据了阿杜拉曼薪水的二分之一。入夜后,日间在国际人道组织办的学校里上课的孩子们,点煤气灯复习功课;平时要熨衣服前,先把熨斗放在煤气上烧热,想洗热水澡先把一桶水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几个小时。 (more…)

Read Full Post »

阿富汗的田园风光,看似美丽,却处处隐藏着危机。

我记得年少时听过一首曲子,名叫五十种离开的方式。在阿富汗,离开人世的方式大概不止这个数,在这里生活的老百姓,有可能在买早点时,不巧碰上定时炸弹引爆死去,也有可能开车时没注意到国际盟军打手势叫停车排查,而被当做暴徒乱枪扫射挂掉,还有可能在天天往来的路上,不小心踩到沉睡多时的地雷而丧身。

阿富汗地下埋藏了约一千万个地雷,是全世界地雷最多的五个国家之一,每天有10至12人因地雷丧命。可怕的是,没人说得准那里有地雷,城里乡间田里山区都有它的身影,有的是70年代末苏联军入侵时埋下的,有的是村民自己为防御敌人埋下的,有的是后来军阀期混战遗留下的,也有近期被游击队埋伏下的。

我在巴米扬山区间徒步,当地人一再提醒,一定要注意路边大石块上的记号,有红漆画着大叉叉的,表示当地还未排查地雷,白漆画上圆圈的地带则已扫雷;另外一定要走在有足迹或车轮印痕的路上,不要偏离主道,不要走入荒废的农地,不要抄捷径等等。但有时我会因为眼前的美景,刹那间忘了危机的存在。 (more…)

Read Full Post »

1960至70年代,阿富汗是 “嬉皮士之路”(Hippies Trail)的必经之道,那些来自欧美长发披肩的男男女女,头上插着花朵,口里喊着“做爱,不要战争” (make love, not war)的和平口号,自由自在地晃悠在阿富汗的古都老城里;短短数十年后的今天,和平却已变成一个有如前世般遥远的古老记忆。

阿富汗曾是嬉皮士之路上的一站,如今前来的外国人大多是人道组织的工作者。网络图源

一阿富汗人到菜市场买当地特色美食——羊头。

“老板,一个羊头怎么卖?”

“50块钱。”

“这么贵!上周不就才20块钱吗?不能便宜点吗?”

“便宜点?没戏!你以为这是人头啊?!”

我的阿富汗友人用一则“笑话”来表述“阿富汗所有的东西都很贵,除了人命”。说完后他嘴角扯了扯露出嘲讽,又耸了耸肩表示无奈,我却愣在一旁无言以对。阿富汗30年战乱不断,国内资源短缺,物价高居不下,老百姓们日子过得穷哈哈之余还担惊受怕。

究竟有多少幸存的人们,还记得和平年代?那个胡子斑白的老头?还是那位满脸皱纹的妇人?但他们也许年纪都不大,只是艰辛岁月催人老;好比身高1米8的阿杜拉弓腰含背,鬓脚花白,其实他跟我年纪不相上下30出头;而只有35岁的莱娜,却开始了女性步入更年期后才有的生理反应。他们都是记事以来就在战火中成长的人。 (more…)

Read Full Post »

在伊朗,所有让你快乐的事,都是非法的。

摘自绘本《Persepolis》的“面纱”篇章。网络图源。

有一本名叫《Persepolis》的漫画,数年前被拍成动画片获无数国际影展奖项。女插画家玛赞.莎塔碧,把自身在伊朗1979年伊斯兰革命前后的成长故事,通过四部曲——面纱、安息日、流落奥地利、回家,描述着社会动荡巨变中,一个女孩在价值观混乱时代,青春叛逆期,情感悲欢离合中,寻找和反思身份及文化认同的曲折过程。Persepolis是古波斯文化的一个古都(约公元前518至330年左右),它象征着一个失落的文明,作为书名,暗指身份文化撕裂之痛,但当这本书被翻译成中文为《我在伊朗长大》,这层含义流失了。

Persepolis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坐落在伊朗南部城市设拉子(Shiraz)约70公里外,是一个重要的考古基地。它今天广为人知的名字,是希腊人对它的称呼,意思是“波斯之都”,波斯人则称它为“贾姆希德御座”,贾姆希德是古代波斯神话中王的名字。这座由阿契美尼德帝国(Achaemenid Empire)历时三个朝代筑造的古都依山而建,契合地形高矮不一有多个平台,建材大多为暗灰色大石块,墙上有精致的浮雕,建筑群包括宫殿、神殿、宝库、营房、觐见厅等,即便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0年将其攻克并纵火焚毁,今日的断壁残崖依然雄伟震撼。 (more…)

Read Full Post »

伊朗传统健身房被称为“力量之屋”;叶慈古城内一家力量之屋墙上的壁画显示各种操练阶段。

“普利亚为成全贫困老妇人的心愿

故意在武士比赛时输给她的儿子

好让对方赢得比赛奖赏

缓解老妇人的经济负担

但普利亚却因此得罪失宠于波斯皇帝……”

阿克巴坐在一个大理石平台上,边吟唱着勇士普利亚的事迹,边激情高昂地拍打着圆鼓。他时高时低的歌声,时快时慢的鼓声,像魔咒般遥控着平台下方的一群人,他们随着节奏拍子挥舞手脚、起跳、转圈。

当我踏入被称为“力量之屋“(Zurkhaneh)的传统健身房时,先是被阿克巴那充满感染力的歌声所震住,后是被运动员手里拿的各种器具逗笑了——其中包括酷似动漫片《摩登原始人》(Flintstones) 用的圆锥形棒子,还有像洗衣板的木盾,和弓形铁条上挂着很多铁圈圈的玩意儿。

运动员们大多长得很壮,有的还顶着个大肚腩,看起来体重至少有300多斤,却还能自如地像芭蕾舞娘般原地转圈。来到“力量之屋”的男人们,并非自在减肥,或练就六块胸肌,或成为运动健将,虽然这种传统健身房,栽培了不少伊朗奥运举重冠军。 (more…)

Read Full Post »

伊朗政府就好比一个管教严厉的家长,激发了青春期孩子们的叛逆心态。

伊朗市内的公共巴士上,前端是男性座位,后端为女性专属区。

踏入伊朗前,我列了一个单子,以便把作为女性游客“可为和不可为”的事项谨记着——要戴头巾,要穿长袖衣服,上衣不能展示身段曲线,不能在街上舔冰棍(不准做出挑逗动作),不可骑自行车(不得姿势不雅)……没问题,我不排斥这许多的“不”,就当做是我选择进入“不能吸烟”或“不准吐痰”的餐厅,那就得按规矩行事。但进入伊朗后,我还是不够上心,稍微比法定范围多露了一点点肌肤——我的脚趾。

“你最好穿上袜子,我以前的越南女友曾在路上被道德警察拦下,就因为露出了脚趾。“一名大学政治学讲师莫哈默关心地提醒我。他见我在首都德黑兰天天穿着一双凉鞋,大概也猜到我这个穷背包客没钱多买一双鞋,而做出了这个明智的建议。

走在街上时,莫哈默会跟我保持大约半米的距离,”没有血缘关系的男女,靠得太近也可能招来道德警察盘问。“但是当我到他家做客时,他却从公事包里,掏出了几罐啤酒和一小瓶威士忌,”黑市里的货,在伊朗只要你有钱有门路,所有非法的东西都能买到。“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句话,在伊朗意味着人们在家里,按自家的游戏规则行事,他们在国法规范的公众场合中,举止和形象可能判若两人。就好比维纳斯,她一进家门就把头巾摘了,浓密黑长发突然倾泻而出,颇有洗发露广告的效果;接着又把黑色长外套脱下,展露里面鲜艳亮丽的吊带衫和紧身牛仔裤,“到家了,你可以把外套也脱了,法律管不着了。”但我没啥可脱的,因为我宽松及膝的长裙衫下只有内衣。

在伊朗街头,当地女性乍看都一样,个个戴头巾身穿深色直筒型长外套。但稍留意,就能发现不少女人在 “同中求异”。比如长外套不允许有“修身”剪裁,但加上一些线条或带波浪的下摆,能达到类似的效果;有的女人带上很大很酷的墨镜;有的化了浓妆,不少人做了鼻子整形;更多的年轻女性则把方块头巾对角折叠,在颈项下打个结,露出脑袋上大半截、染了色的头发。 (more…)

Read Full Post »

丝诺比亚传说有着埃及妖后克丽奥佩特拉(Cleopatra)的血统。图源:Biography.com

将巴米拉而帝国带向灭亡的传奇女王丝诺比亚(Zenobia),现今成了遗迹的旅游代言人。平日寂静的废墟,每年秋天叙利亚旅游局举办丝绸之路嘉年华会时,女王“复活”迎宾……

一个国家的版图越大,越能说明它的辉煌程度,这似乎是公认的定律。叙利亚口岸的一关卡处挂着一幅军事地图,上面没有以色列,取而代之的是巴勒斯坦地区,叙利亚跟约旦和黎巴嫩之间的国际分界线,也被标成了区域线,而土耳其南部的一省份出现了一条暂时分界线。这地图上的叙利亚看起来接近20世纪初,这一带被英法殖民分支解体前,被称为勒万特(Levant)或大叙利亚的时期。

也许每个辉煌过的民族,都有缅怀黄金时代的情结。但对于叙利亚这么一个有着和时间一般老,多种文明潮起潮落的地域而言,到底要以历史上的那个参照点为准?尤其是当历史一次次地印证,极盛必衰这一定律。

我在叙利亚的最后一站是巴米拉而(Palmyra),一个向丝路商队征税致富的古国,公元3世纪一名女王将其疆土扩张至帝国,覆盖勒万特、土耳其、阿拉伯和埃及等地。今天它的废墟屹立在沙漠中,一根根罗马柱子、拱门、神殿、露天剧院在夕阳西下时,还会泛着金光。

一个千百年前因对抗罗马,将巴米拉而帝国带向灭亡的传奇女王丝诺比亚(Zenobia),现今成了遗迹的旅游代言人。平日寂静的废墟,每年秋天叙利亚旅游局举办丝绸之路嘉年华会时,女王“复活”迎宾,穿着古装的剧组载歌载舞,游客犹如古时的商队涌入。 (more…)

Read Full Post »

我不禁想起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一句诗词:“在阿拉伯社会,二十世纪后来临的,是公元十世纪”。

大马士革古城区的罗马大道遗迹,穿过柱子将进入室内市集。

大马士革郊区Rukn al-Din是一个依山而建的社区,廉价房子错落有致,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路布满整个山头,最顶端处路变成了带扶手的石头梯级,攀上去光秃秃的Qassioun山顶,可欣赏首都全景图,是一个很好的日落观景台。

山上有家小清真寺和一个 “血之洞”相连,传说是圣经故事里,该隐(Cain)因嫉妒杀害其弟亚伯(Abel)的地点,那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宗谋杀案(据圣经记载,该隐和亚伯是亚当和夏娃的孩子)。案发地是否属实无从考究,但不影响当地人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并添加各种细节,如山洞里有个缺口像张呐喊的嘴,被说成是山洞不忍目睹兄弟残杀而尖叫。

这座有故事的山偶尔引来游人参观,但更多前来的外国人,是为了在山脚下一座名叫Abu Nour的伊斯兰教神学院修宗教课和学习阿拉伯语。来自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欧美等地的学生,为了方便和节约,会在通往“血之洞”的盘山路上的社区租房子,越是往高处去,房租越便宜。 (more…)

Read Full Post »

叙利亚作为丝路最西端的一站,号称拥有世界上两座最古老持续有人居的城市——大马士革(Damascus)和阿勒颇(Aleppo)。这个和时间一般老的国度,是在各种文明冲突交汇中成长起来的。

阿勒颇城堡内的一角落。

大马士革古城里有一家名叫Naufara的茶馆,它经常席无虚座,顾客包括胡子花白的老头儿,衣着时髦的年轻男女,也有像我这样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客人们边饮茶喝咖啡边闲聊,有人吃小点心嗑瓜子,也有人呼噜呼噜地抽水烟。

各种声量交杂的茶馆里,却有一把宏亮的嗓门凌驾在其上,来自坐在一角平台上的说书人(当地称Hakawati),他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硬皮书,激情高昂地朗读着;突然间,他一声吆喝,手里多了一把剑,赢来片刻肃静和全场目光,而托着茶盘穿梭在客人间的服务员,忽地伴随着说书人挥剑的韵律,高声吟唱了一两句,换来啸声四起和鼓掌。

随后大家又各顾各地忙乎,而说书人继续朗读着当地人再熟悉不过的Layla和Majnun传奇,这是阿拉伯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悲剧爱情故事。每每说到精彩处,当地顾客会高声呼应叫好。当地人光顾说书茶馆并不是为了听新剧上演,而是不断回味传述了多个世纪的英雄事迹或爱情传奇,在熟悉的字句间持续唤起新的激情。

Layla和Majnun这个棒打鸳鸯的故事,据说按真人真事改编。远在7世纪,立都于叙利亚的倭玛亚帝国境内(Umayyad),有一名叫Qays的诗人,他爱慕的女子因家族反对违心下嫁他人,悲痛的诗人从此自我流放于沙漠荒野中,在山石间刻下一句句思念的诗词,在民间广为流传,后被波斯文人改编成剧情曲折的家族纠纷爱情悲剧,传诵至各国。

我是在印度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它被搬上宝莱坞的大荧幕。之后,我游历到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等地, 也有Layla和Majnun的身影。当我来到故事发源地,偶然在说书茶馆再次听到他们的事迹,我心头突然涌现一种莫名的感动。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文化里按当地民情变幻演绎着,打破区域语言的界限打动人心。

这跟丝绸之路上,各方人种货品文化串流,在各地互换交融形成多层次的文明一般。而叙利亚作为丝路最西端的一站,号称拥有世界上两座最古老持续有人居的城市——大马士革和阿勒颇,正是在各种文明冲突交汇中成长起来的。 (more…)

Read Full Post »

Older Pos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