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干纳盆地盛产谷粮和水果。这里的西瓜、甜瓜、葡萄都很棒。安集延*产的梨更是没有任何地方能比。马尔吉兰*的石榴,被称为“大籽”,甜美无比……——《巴布尔回忆录》(*注:今日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费尔干纳盆地的城镇)
当我第一次翻阅这本写于15世纪的自传《巴布尔回忆录》(Baburnama,按照波斯语直译为巴布尔的故事),总觉得巴布尔的书写方式很别扭,经常会突然打断故事情节,接着长篇大论地描述各地生产的水果,很详细地比较什么地方产什么水果、形状大小、色泽如何、味道如何等。
直至后来我到了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后,才体会到水果在当地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水果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食品,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我开始理解巴布尔对当地水果的思念,也感谢他让我知道,在乌国时应该在什么地方买那些水果。当然,他教会我的,不止这些。
说起巴布尔,大多数人不会马上联想到乌兹别克斯坦,反而脑海里会浮现印度。这位时而被称为嗜血的暴君,时而又被视为有文学气质的军事家,他最为人知的事迹,是在印度被英国全面殖民前,创建了最后一个庞大的王朝——莫卧尔王朝(Mughal Empire),以印度今日的旧德里为首都。
我第一次“认识”巴布尔,是在大学先修班的伊斯兰历史课本中。他出身于今日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却有着成吉思汗的血统,因为当年蒙古大军横扫西域,抵达中亚一带驻扎下来后,成吉思汗的儿子和当地的突厥人通婚,形成一支被称为Chaghatay的族人,巴布尔的母亲就是来自于这一族。当巴布尔于1483年出生时,当地大部分的居民,包括在当地繁衍的蒙古人后代,都已经皈依伊斯兰教。
我在课本中认识的巴布尔,是一个坚定的信徒,带着大军征服兴都斯坦(Hindustan,印度旧称,意味着兴都教徒们的土壤)大大小小的君王后,创建了伊斯兰教历史中的最后一个辉煌王朝。他杀敌屠城绝不手软,他统治印度后摧毁许多兴都教庙宇,在夷为平地或焚毁的兴都圣地上,另建伊斯兰教的殿堂。
但当年,我在上莫卧尔王朝的历史课时,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巴布尔,而是他的子孙沙贾汗(Shah Jahan),那位因缅怀自己深爱、逝世的妻子,而建造出世界7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最后却被自己的儿子,以精神失常推翻王位,并被软禁在一个塔中,只能天天瞭望着泰姬陵度过晚年的悲剧皇帝。对当年的我而言,巴布尔只是历史中诸多的其一注脚而已。
当我再次“遇见“巴布尔,已经相隔有十年之久。当时我在阿富汗,背包里仅有一本名叫《隙缝之地》(Places in Between)的游记。是一名疯狂的英国人,在2001年塔利班一倒台后,以徒步的方式,从阿富汗西边的哈拉德(Herat)穿越风雪交加的山脉抵达东边的喀布尔(Kabul)。
这名英国旅人路上也只带着一本书,就是《巴布尔回忆录》,他一边走一边遇到各种阻难、危机、转机。他把一路上的经历,以今日的和当年巴布尔描述的阿富汗做对比,一边大段大段地引用巴布尔的话语,一边注释今日的变迁或一成不变。后来他在路上捡了一条流浪狗,还把它命名为巴布尔,伴随着旅人上路,甚至一同回到英国。
就是这一本带点冒险精神,一点黑色幽默,带点残酷却又有温情的游记,重新点燃了我对巴布尔的好奇。
《巴布尔回忆录》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关于今日的乌兹别克斯坦,当年叫做Transoxiana,覆盖包括今日的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第二部分关于今日的阿富汗,第三部分关于印度。这三大章节的篇幅差不多同等,代表着巴布尔人生三个不同的阶段。
看完整本书后发现,前面两部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编辑,反复重写而成,有很多细节和相关的附加资料。但最后关于印度的部分,就像是直接从日记随笔中摘出来的,像是巴布尔来不及在有生之年完成编辑。最后的记录,日期注明为他死前的一年。
巴布尔死于1530年,享年47岁。关于他的早逝,有个传说,据称当年他的长子Humayun在印度病重,巴布尔守在病床边祈祷,说愿意折寿,以自己的命换儿子康复。后来儿子病情好转复原了,但巴布尔却病入膏肓,没隔多久就逝世了。
《巴布尔回忆录》开篇的第一段话为:“伊斯兰月历899年的斋戒月里(1494年6月),我十二岁,在费尔干纳登基称帝。“寥寥数语,却包含了多少的彷徨、无奈、和忧心。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以继位的方式成为一方之主,却没有真正的兵权和势力,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背叛,几乎年年打仗,有时为了守卫领土,有时为了夺回领土。整个青少年期,他都过着一个漂泊动荡,打打杀杀的日子,最终还是守不住祖业,不得不远走他乡,往南边的阿富汗撤去。
巴布尔的自传不但是历史教材,也是地理和人文科普。他在书中把Transoxiana各城镇之间的距离和地理位置、气候、当地原产品、游戏、经济活动等详细交代。同时,他也把出现在他生命中有意义的人物一一细说,包括他的将军们、敌人们、亲戚、朋友、厨子、战火中传信的跑腿等等,他不但描述这些人的特征、喜恨、处世为人,还把他们的家谱都搬了出来。他也会在写到有所感触时,突然冒出一些自己创作的诗词。
他的书写方式有点像史官的记录文笔,很少透露自己最真实的情感,除了一回关于一段很青涩的暗恋,他用了短短的半页篇幅,加插在战败后和下一轮军事部署的描写之间,毫无避忌地说出了一段既尴尬又揪心的恋慕,对象是一名小男生。
当年巴布尔描写的Transoxiana,因为处于主要的陆路商道上,经济文化交通都一片繁荣,当然巴布尔不会提及丝绸之路,因为那是后来才兴起的概念。对于他而言,正是因为富饶之乡才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最终的结果是,这个家乡,成了他后来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多年后,他在印度称帝了,却经常会说印度是个野蛮之地,连个像样的澡堂都没有,除了资源丰富以外,印度什么都不是。
相隔巴布尔书写的500多年后,我到过了印度,也去过了乌兹别克斯坦,想起巴布尔对两地做出的评价而会心一笑。即便今日的乌兹别克斯坦不论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等都难以跟金砖四国之一的印度较量,但不难发觉,巴布尔很在意的城市规划,整洁又丰富的bazaar和市容,精致的花园,既是洗澡又是社交场所的澡堂,诚实讲义气的人们,严谨的礼节等,依然在乌国绽放着。
当然还有千百年不变的水果之乡。走在乌国的大街小巷,总能闻到瓜果飘香,有的人直接蹲在路边开吃,有的人在门口放一张像超大双人床般的木平台,和亲戚邻里朋友一起分享幸福时光。而乌国人的笑容像水果般的清爽甜美。
说到这,又想起了酷爱水果的巴布尔。看他书写着人生中30多年的经历,发现他从来不提童年的事,似乎他的生命记载从他登基的那一刻开始,而过往如云烟,不提也罢。但反复出现在他书中的水果记忆,不论去到那儿,都想起西瓜不如费尔干纳的甜,石榴不比费尔干纳的多汁,是否,他已经把童年转化成一种味道,永远锁在味蕾间?
知道这些事真好!一个只是名字的国家,变成有故事,有画面,有香气。
还有人物:)
不知道巴布尔的文笔竟是这种风格. 很有趣.
古代的书写文笔,读起来真的很费劲,我挑的译本还是已经分篇章、加小标题、加注释,但起初还是读得像在扛教科书,不过渐渐地进入到巴布尔的世界,越读到后来,越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