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上大学时,我主修的大众传媒系有一门新闻写作课,其中最基础的写作要求就是解答5个W和一个H—— what, when, where, who, why 和 how。
在吉尔吉斯坦的这些日子里,我觉得我几乎每天都在复习以上的基本课,因为和当地人交流的过程中,少不了要回答各式各样以五个W一个H造的问句。
然而我发现,当地人对陌生人的提问以及问题的顺序几乎一模一样;虽然我的俄语词汇有限,但摸清楚了当地人发问的纹路后,我基本上能够流利地一一作答。
其实我并无法用俄语造一个完整的句子,而当地人提问时用的词汇,我也大多都听不懂,不过我学会了一个取巧的办法——记牢关键词。
打个比方,几乎每一个第一次见到我的吉尔吉斯坦人都会先问:“…….. at kuda?” 我老记不住句子开端是怎么说的,但是我认得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词汇——来自哪里?我无需用完整的句子作答,只要念出我的国家的名字就成了。
接下来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这样的:“…..zavut ….?”这表示整个句子里我只听懂了一个字,那就是“名字”,这已经足够让我反应过来如何作答。
紧接着的问题,八九不离十,一定是:“……scolka….?”我唯一听懂的是“多少”。刚刚抵达吉尔吉斯坦时,我无法断定这个问题的意思,当地人见我一副茫然的摸样,就会用手比一比自己,然后说出一个数目字,这么一来就很明显是在问年龄了。我每次学习新的语言,最快上口的就是数字,所有这个也是我最喜欢作答的问题,因为自觉发音标准。
每每当地人听说我已经三十五岁了,一定会追问:“…….murje?”。他们在发问时,唯恐我听不懂,还会比一比带戒指的手指,又或者是把两个拇指连在一起。每当我回答“Niet(没有)”后,接下来一定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就比较不好作答了,尤其是我的词汇有限之际,于是我只好用两个字来表达:“adna, kharasoh”,直译就是“一个,很好。”
当然,这样的答案是不符合当地民情的,女人过了二十二三还没嫁人都说不过去了,何况是三十过半!当地人往往会以充满关怀的语调问我是否有难以言喻的问题,然后很热心地建议道:“……Kyrgyz….!”
以上的对话,我几乎每天都要重复好几遍,也许是在超市里买东西时,或是在路边等巴士时,又或者是在饭馆子用餐时…..
哈哈,有趣。他们比划夫妻的手势其实还算含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