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7月5日,对乌鲁木齐而言,是个敏感的日子。去年的今天,流血事件的发生,改变了不少当地人的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这其中涉及的种族间微妙的情感变化,似乎有点说不清理还乱。
在中国境内,“种族冲突”或“种族暴乱”这样的词汇是被避免采用的,该事件被定性为新疆“7.5打砸抢烧杀暴力事件”。官方数据显示该事件导致197人死亡,1700人受伤。
我熟悉中国官方刻意淡化该流血事件的种族色彩的意图,在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媒体也经常遵守着类似的准则;比如在报道暴力事件时,不宜突出肇事者或受害者的种族身份,虽然在马来西亚,只要透露姓名就等于暴露了种族身份,但仿佛只要不强调种族背景,就能够淡化一些种族间的刻板印象或对立情绪。
在今天到来前的数天,乌鲁木齐市内一些被视为高风险的地段,当地人称之为“民族地区”,其实就是指维吾尔族聚居较为密集的地方,驻扎了许多武装部队,巡逻车也一直从早到晚地来回穿梭。
我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种维持治安的执法者,从制服上而言,有全身黑、持枪、穿防弹衣的特警;有穿着绿色迷彩装、手臂上套着“治理安全”红布条的民兵;也有带头盔、手持盾牌棒子、穿迷彩装的军人;有的则穿浅蓝制服,胸前围着交警荧光外套…..
我只知道不同制服的执法者对我举起相机时有不同的反应。绝对别把镜头对着黑衣的,或是坐在军车里的,他们会给我一个警告的手势和严厉的目光;但是那些手臂带红条的迷彩装束民兵,则会对着我的镜头举起“V”手势,笑嘻嘻地任我拍。
从昨晚起,不论穿那种制服的,都变得神情严肃起来,而且几乎都不落单,他们都是排成一列,操步般地巡逻着街头,或在各自的岗位上站得笔直。
从昨晚起,我收到不少乌市汉人朋友的短信,提醒我不要掉以轻心,避开大巴扎等“民族地区”。经历过去年惊心动魄流血事件的朋友说:“有时候,事情就发生在瞬间”。一名回族友人则忠告我别在7.5一个人到延安路转,他写道:“这几天形势有点紧张…..有点危险,改天我再陪你转吧”。
从昨晚起,大家都特别警觉,周年日要降临了。
一年过去了,步行在乌市繁华的街头,我看不到一丁点“打砸抢烧”的痕迹,硬件的修复建设非常有效率,但是心灵的创伤似乎需要更多的时间。
我接触到的汉人中,不少还心存愤怒,他们拒绝到“民族地区”购物,拒绝到维族餐厅进食,虽然他们非常怀念烤肉串、手抓饭;我接触到的维族,他们感到更加地被边缘化了,老被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举止言语都要格外谨慎;而不少住在维汉社区分水岭的回族,夹在中间深深感觉到紧张的氛围。
在这个敏感时期,大家都步步为营,而交流谅解的鸿沟,似乎在互相猜疑、心存芥蒂、但又不能大声公开地把心里话倾诉的情况下,不断地在扩大。
我今天在网络上搜索有关这个“周年日”的报道。在中文搜索器百度里,搜索结果是一个相同的系列报道——以不同民族和身份背景的乌鲁木齐市民的一天为主题,描写乌市目前的生活状态,以种族融和的个人案例为切入点来迎接周年日。而英文谷歌的新闻搜索结果,则是几乎一面倒的从维族的边缘化加剧,乌市提高戒备为切入点,对于汉人受创的心理几乎没有任何探讨。
单看任何一方的报道切入点,都无法看清乌市目前百味交杂的种族关系。一方是过于倾向“社会服务”的和谐式报道,一方则是多少带着道德优越感,自认为是在为弱势群体打抱不平的“社会责任”式报道。两方似乎代表着不同的极端。
即便身在乌市,也看不清状况。别说像我这样的一个游客和过客,就连土生土长的各族市民,都无法理清自己的情绪,说不清为何有些多年建立的情谊,在一夜之间就中断了,被隔阂取代了。“这个事件可能会影响至少两代人。”一名当地老百姓如是说,但他无法说清是那些影响,他也无法坦然直视或主动去修复和其他民族的情谊联系。
也许越是回避把种族问题当做一个问题来讨论,越是逃避诚实地面对心里的偏见或心结,暗流可能会越积越汹涌。
写于7月5日
314周年时,我也在拉萨,非常能理解你所描述的景象。以后千万不要再对着军警拍照了,有可能他们会要求检查你的相机然后删掉他们认为不适当的照片,运气不好还可能会被没收相机。出门在外,凡事谨慎再谨慎哦。
原来乌鲁木齐市内是这样的。。。比想象中要现代化。。
但你还是要多加小心啊~~~
没事,新疆还是挺安全的。我已经离开乌鲁木齐有近两周了,这些日子一直无法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