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太适合了,一个人无牵无挂,出家的条件好。”一名78岁的老居士,坐在千佛洞寺院里和我聊天时如是说。她是我这路上遇到唯一的,就我不婚不要孩子的人生选择,表示热烈赞同的老太太。
她是等到老伴过世了,6个儿女和3个孙子们都长大自立成家后,才选择到寺院里长住的。每年夏天,来自张掖的她,都会到60公里外的马蹄寺景区内的千佛洞住上半年,在寺院里修行和做点义务工作,她的职责安排是打扫寺院卫生和向游客售卖佛教用品和佛学书籍。
她皈依佛教也是近十几年的事。年少时,宗教是一个飘渺虚无甚至禁忌的东西;年老时,生活条件宽裕了,把孩子孙子们都拉扯大了后,开始想为自己而活。
“现在我不再操心孩子们了,我就操心我自己,修身养性,积点功德。”她这样解释自己脱离儿孙们,独自到寺院生活的选择。即便到了冬天,当马蹄乡变得寒风刺骨,她也只是回到张掖人去楼空的老家,单独生活修佛,不想麻烦儿孙们。她说:“还我自由。”
和老居士一样,选择在寺院里带发修行的还有六、七位中老年妇女。另外,寺院里还住着七、八个和尚。他们天天早上五点半起来做早课,之后有各自的职责安排,午饭一起在寺院内的食堂共享斋食,傍晚再上一次午课后用晚餐,生活简单规律化。
这些天来我走在丝绸路上,一个曾经的商贸古道,也是佛教传入中原的路径,但是这一路上大大小小的寺庙,我常常见到更多的观光游客,而当地的信徒香客似乎少之又少。我常常有种感觉,如今的古老寺庙更像某某古城遗址,只剩下外壳而文明消失了,但有观赏价值而成了发展旅游收取门票的历史遗产。
但千佛洞的主持却对我说,近年来,每年的信徒人数都在增加,而且其中不乏年轻、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的,主动到来寻找宗教信仰的人们。我不禁想起在北京时,不少身边的朋友常常说道,中国人就是缺乏信仰,价值观颠倒,若有宗教是件好事的说法。
千佛洞坐落在马蹄寺风景区内,是散布在约100平方公里区域内,大大小小开凿于约1600年前的石窟群的一部分。这些藏传和汉传佛教的石窟庙宇,经过多年的风化、遗弃甚至人为破坏,变得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但近年来佛教文化遗产成了颇为盛行的旅游路线,虽然香火并不一定旺盛,但既然收了门票(而且还不便宜),总得修复维护,以后还可能可以申报联合国文化遗产,于是古老的寺庙有了一番新气象。
马蹄寺风景区内,原本有村庄和游牧民族在草原上放牧,但前几年为了搞生态旅游,地方政府把村落迁移,把马蹄寺一片区域围在篱笆里,设立了一个售票入口处,禁止在风景区内放牧。景区内则建设了游客服务区,有一排排两层楼的砖房店铺,有歌舞表演厅,有供游客住宿的游牧风情帐篷,有骑马游路线。
景区入口处门外,就是新建的村落,布局井井有条。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对提升当地村民生活水平有点贡献,有的村民动员全家人搞旅游——哥哥经营住宿,弟弟经营餐厅,老婆经营小卖部,弟媳经营游客骑马服务,妹子表演歌舞,老爸开小巴…
但还是有不少村民依然靠放牧为生(只要远离景区就成了),毕竟旅游旺季每年集中在夏天,过了十一假期,天气变得寒冷不堪,基本上没游客。于是,有的在数年前新建的砖房被空置着,墙上的漆斑斑落落,因为牧民基于生计考量,选择到更远的草原上放牧。
据常驻在千佛洞的老居士们说,这些年来的旅游经济发展,也让原本较清苦简陋的寺院变得条件越来越好,近日还会被粉刷一新。平时不到寺院的临近村民们,现在每年过世过节,佛教大典节庆时,也会过来供奉烧香。
看来经济发展似乎也带动了这地方的佛教死灰复燃。
写于2010年6月10日
对于文化保护这个近年来才兴起的概念,许多地方政府更情愿将之理解为一个新的旅游产业,正好以此来拉动地方经济。就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只想着捞。其实刘姥姥也没啥错,就是无知的厉害。
嗯,我的确对许多中国地方政府搞旅游的模式很有意见。我总觉得“集体经济”的影子似乎太重了,经常出现公家承包给一个单位垄断,让民间资本很难进入,对拉动景点附近村民的自动自发参与度很有限制。